對觀

a synoptic outline of the New Praya, 3/1860


Building in this colony still proceeds apace. Any one who has been absent for some years would hardly know the place again. Instead of the town being formed by one or two streets running along the bay, as is generally supposed, it runs far back up the hill, in the centre the buildings being densely packed. Rents continue, if anything, on the rise, and, to all appearance, permanence is the leading feature of its progress.  

(London and China Telegraph 17/3/1860)


香港喺一個不斷變化嘅城市,早在 1860年3月,倫敦報章引述香港一篇報道,指離開香港幾年,已經認唔到路。


兩幅中環海旁嘅照片,同樣攝於 1860年3月。局部放大照片中,大道中壹至拾壹號一段,此部份剛剛於 56年填海,大部份建築物於 57年落成,前後攝影不過4年時間。


照片由 #Felice_Beato 拍攝,即大家所見,#Charles_Wirgman 筆下卡通人物。兩幅照片,一幅由港督府影落嚟,另一幅由對岸九龍半島拍攝,將兩幅相合併對觀,呈現一個立體城市,當中有豐富細節,例如興建中美商「巴路士」大宅建築棚架。留意當時維城以皇后大道中心,建築物前舖後倉,即大樓向街,倉庫後欄向海。


十年後,1869年11月,#愛丁堡公爵 訪港,由港督府同一個位置望落嚟,城市已經大大不同。#船政廳 興建完仲搬走兼已經拆卸,比船政廳原址更大地盤面積,興建成城市大會堂。由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香港海事博物館 水彩所見,就係剛剛開幕大會堂。另外,大道中壹號變成「香港上海匯豐銀行」,68年將原海旁倉庫(即圖中 2️⃣ ,又引 61年出租告白),改建成為三層高後座樓宇,相信係「匯豐」宿舍之用,後座甚至有出租可能,所以有非職員地址為大道中叁號。至於大道中伍號「禪臣行」,60年對比旁邊柒號,大樓外形相約,不過柒號大樓比伍號深,去到 約64年,伍號「禪臣行」有改動過,加建兩個延伸建築物,一左一右,仿佛一對手向海伸出,這改變,亦在 69年水彩畫中見到。


百年之後,1860年代,見匯豐銀行,新廈合併原址(海旁地段104號)以及 拆卸後大會堂西翼(內地段3566號,亦即包括舊船政廳原址)。又大道中伍號,變成 3號 渣打銀行;海旁道肆號為廣東銀行,大道中玖號為 7號 「有利銀行」。至於舊海旁道伍號,成為 #Streamline_Moderne 風格「球義大廈」(Fu House)


以下再仔細睇其中兩位業戶,德裔商人 Georg Theodor Siemssen (ML103; 5 QRC)、 英商 George Lyall (ML102; 7 QRC)。


🔹🔹🔹🔹🔹🔹🔹🔹🔹🔹🔹🔹🔹🔹

📍[ 大道中伍號:海旁地段 103 號 (今 3號。渣打銀行 ) ]

👤 關於 1860年業戶商號 #禪臣行(Siemssen & Co)


👉 禪臣行 (G.T. Siemssen, estab. 1848) 創辦人,德裔商人 Georg Theodor Siemssen,早在 1848年,來到廣州十三行,從事中德貿易。1855年初來港,開始買地置業 (FC 31 Mar. 1855) ,同年55年11月16日,又一口氣買入兩幅地皮,即 ML103、102 號。57、58年間,禪臣行香港總寫字樓落成,公司就立足 ML103,皇后大道伍號,買辦為 黃黎富 (Wong Lai Fu)。58年9月,在西營盤再購入兩個海旁貨倉 (Hong Kong Land Office, Memorial 1477, 21 Sept. 1858)。Siemssen 56或59年,又在上海設分行。「禪臣行」是首間公司,成立 上海、香港、廣州之間定期火輪航班。


👉 就皇后大道伍號,Siemssen 有借貸周轉。1857年7月27日,有一份 #物業按揭抵押轉讓(Assignment by Way of Mortgage UB1186) ,售予黃埔一間船廠東主 Arthur Wellington Grosvenor ( master mariner, 1813c - 13/10/1865 Clapton, London, age 52)。Grosvenor 家族在英國,直至今日,仍然非常顯赫,不過。Grosvenor 似乎是家族末流,甚少聯繫,另闢文待續。


👉 同年 1857年12月9日,就該物業, Siemssen 又安排一份 #信託 ,指定給與 #Ahoo_Ashap 每年年金 $360 (Assignment Trust for Securing an Annuity , UB1278) ,受託人為公司兩名合夥人 Ludwig Wiese 以及 Waldemar Nissen。受益人好大可能是唐人,好難辨認,不過由於筆跡困難,田土廳查察記錄不時有誤,受益人身份,如果德國仍然有公司書信留傳,希望會有有心人考據。


👉 1859年,Siemssen 離開香港,在漢堡 (Hamburg)掌管公司,直至 1886年11月過身。遠東業務,交前述兩位合夥人 Ludwig Wiese ( ? Norway - 22/3/1887 England ) 以及 Agathon Friedrich Woldemar Nissen ( ? - 28/12/1896 Hamburg) 接手。


👉 1864年7月,一眾港商集資籌建「香港上海銀行公司」,招股章程當中,臨時委員會,有禪臣行代表 Woldemar Nissen。65年,另一港商集資企業「于仁船塢」亦開展, 禪臣行代表 Woldemar Nissen 亦是 6 名委員之一。


👉 1869年1月1日,禪臣行合夥人組成: Woldemar Nissen 、Adolph Joost 、Ferdinand Nissen 以及 Hinrich Hoppius。


👉  禪臣行有將 ML103 分租。見倉庫有唐人鴉片商行(Opium Dealer)#生泰隆 (Sang Tai Loong),約 68年末、69年初,成立於海傍道中叁號(3 Praya)。


👉 1886年5月31日 (UB14307),亞美尼亞裔富商兼定例局議員 #遮打 (Catchick Paul Chater) 、印度猶太裔家族商人 #沙宣(Frederick David Sasson) 購入該幅海皮。 不過禪臣行在89年年鑑中,仍坐落大道中伍號,即 ML103 前後達卅年之久。ML103 之後重建,建築外觀才開始變化。 


👉 1894年12月1日,業主將部份 ML103,即今日皇后大道中3號,開始租予 #渣打銀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而同期另一部,則出租與 CHINA FIRE INSURANCE CO LTD。渣打租約為期 21年,月租 $666.66。其後雖有轉折,但至今 ML103 此地,仍為香港渣打銀行總部。


🔹🔹🔹🔹🔹🔹🔹🔹🔹🔹🔹🔹🔹🔹

📍 [ 大道中柒號:海旁地段 102 號 (今衡怡大廈 以及 Lawry's ) ]

👤 關於 1860年業戶商號 遊盛行(Lyall, Still & Co)


👉 1855年11月16日,ML102 開售,100呎寬、225呎深,佔地 22,500 平方英呎,亦係由德資於「禪臣行」 (G.T. Siemssen & Co.) 創辦人 Georg Theodor Siemssen 買入。Siemssen 有意落戶香港,一口氣投資兩幅中區地皮 。不過,地段 ML102 初期歴史,反而跟東角渣甸洋行,有千絲萬縷關係。


👉 田土廳 ML102 記錄,見到一個沒有年份的「渣甸」合夥人 William Keswick( #祁士域 15/4/1834  - 9/3/1912)記錄,由 Siemssen 到 Keswick,是如何轉折?1855至70年代之間 ML102,今日是一段漸被遺忘的歷史空白。上集透過疏理告白,得知 ML102 曾為「遊盛行」( Lyall, Still & Co.) 所在,61年間又有「其昌洋行」(Russell & Co)。跟好多 1866年金融風暴倒台的公司一樣,「遊盛行」隨時日煙沒,無人再醒起。不過 1830年代起,Lyall 家 跟 「渣甸」Matheson 一系世家關係緊密,而 Lyall 家其中一支「遊盛行」,香港開埠時期是本地具政經影響力的洋行,不可能會缺席。


👉 「遊盛行」Lyall, Still & Co. 創辦人 George Lyall (12/2/1821 Kennington, Surrey – 22/7/1890 Wellington, Somerset ) ,在家中排行最細。Lyall 家 與 「渣甸」中 Matheson 家,自 1830年代,已建立深厚關係。George 有長兄 Charles Lyall (1804-5/1/1889),1830年代與 Hugh Matheson (1806-1875) ,在加爾各答成立 Lyall Matheson & Co,這剛巧填補 Fergusson & Co 1833年所留下眞空,成為「渣甸洋行」在加爾各答代理人。之後,Charles 在倫敦成立 Lyall Brothers  & Co,成員包括 George Lyall 的五個成年堂兄 。


👉 長兄 Charles 生意拍檔 Hugh Matheson,是「渣甸洋行」合夥人 Alexander Matheson, Bart, of the Lochalsh (1805-1886) 二弟,渣甸創辦人之一 James Matheson, Bart, of the Lews (1796-1878)的姪仔。而 Charles 妻子 Harriet née Matheson (1817-1882),係 Hugh 以及  Alexander 七妹。


👉 1846年,25歲的 George Lyall,隻身來港。約 47年,於廣州十三行獨自開立公司(No. 3 Minqua's Hong)。 49年3月28日,作為 29位股東之一,有份參與東印度公司大會選舉 6 名董事。初期廣州 Lyall & Co 於香港代理人,毫不意外亦正是「渣甸洋行」。


👉 大概 1850、51年,而不遲於52年4月,George Lyall 才於香港設立寫字樓,並加入 Charles Frederick Still 為合夥人,成立「遊盛行 」Lyall, Still and Co. 。 Still 之前 49年,於「渣甸」任職助理 (mercantile assistant)。 「遊盛行 」經營包括拍賣、經記等業務,52年成為 #勞氏船級社 (Lloyd's Register) 香港代理。遊盛行首個香港寫字樓,坐落於海旁地段10號 (ML10)一部份,與 Bowra & Co 為鄰。透過 55年急庇利中區規劃圖則,知道 ML10 業主, 亦正是「渣甸洋行」合夥人 Alexander Matheson。


👉  當 George Lyall 抵港,好快冒起頭,有一定社會地位。1852年3月25日,港督般咸返英,George Lyall 是商界代表,向港督致謝致,跟 Jardine、 Dent 齊名 : -

the leading merchants of the Colony (David Jardine, Wilkinson Dent, C. J. F. Stuart, and George Lyall) presented him with an address signed by all the local British firms of any standing (35 in number). This address expressed the satisfaction felt by the community with the Governor'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and stated that the changes made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had gained him the confidence of all and  articulatel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mproving the latter and increasing native trade. (Eitel)


1857至60年間,George Lyall 為定例局議員,與 Joseph Jardine, John Dent 兩位大孖沙,一同列席代表商界。57年毒麵包案陪審員之一,投票原告無罪;58年5月18日,港府成立 Caldwell Commission, George Lyall 是五名委員之一 ,與必列者士傾向支持 Caldwell。60年,George 成為鐘樓籌建委員之一。


👉 疑問 1:「遊盛行」何年進駐 ML102? 知道 1855年3月17日, 「渣甸」正在市場放售 ML10,當時「遊盛行」仍為 ML10 業戶,而物業去到 56年仍未賣出。基於 1867年「渣甸」為所刊登 ML102 告白,在沒有更多文件浮現前,或許可以推敲,當 57年 ML102 建築完成入伙時,「遊盛行」已經遷入為 ML102 業戶。這假設或者解釋,之前一集,提及 1858年8月23日星期一,當娛樂大師 Albert Smith 來到「遊盛行」,遇上該公司任職 mercantile assistant 的舊友 Randal Humpston Chambers ,難得異域再聚,在黃昏時分,兩人與律政司晏士地,走出到「美利操場」(parade ground)閒蕩。


👉 疑問 2:「遊盛行」進駐 ML102 期間,曾否當過業主?遍尋資料仍全無線索。地政查冊 ML102,排頭位「渣甸洋行」William Keswick (#祁士域 )。上集提及,ML102 查冊明顯有遺漏,Keswick 在拍賣會後才由英國抵港,隨即到上海、橫濱發展,直到 62年在港成為合夥人,即 Keswick 應該在1862年至68年放租前,才買入 ML102 。Keswick 之前,ML102 應該曾經有一手或以上業權交易。業主可以任何人,最大可能,當然是遊盛行 George Lyall,或是「渣甸」其他在任合夥人(因 Keswick 在日本發展)。基於遊盛行與渣甸關係,後者並非沒可能。


👉 查1860年一篇轉載(似乎是 59年12月10日報道),香港樓市暢旺,指近日一宗 Lindsay (總部 ML2 或 物業 ML101) 以東地皮交投,可供待沽中「獲利樓」業主參考云云(Messrs. Wardley and Co. 即 ML104號)。文中是 Lindsay 以東,又57年建成的,所以除 ML104,就只得本文 ML101、102、103 號三幅地皮。又因為知道 59年並冇成交,就可以排除 ML101、103 號,該宗交易,就只剩得本節主角 ML102。幾乎可以話,就是1859年尾或不遲於 60年初,Siemssen 放售 ML102,買家好大可能就係「遊盛行」或「渣甸」,而個人傾向是後者「渣甸」。 #應該係除非唔係 :-

One of the blocks built in 1857 on the ground to the east ward of Messrs. Lindsay and Co., is to be sold by auction ; reference is made to Messrs. Wardley and Co. Other lots in Caine Road are advertised.  (London and China Telegraph 17/3/1860 見圖)


👉 再用差餉角度審視。1859年度 ML102 應課差餉有兩張,收據編號 970 & 971,即 ML102 當年有兩個業戶 (occupant)。ML102有兩個面向,大樓供寫字樓用,而海傍道有兩層大型倉庫供存貨用。1857年,禪臣行本部 ML103 以及 接鄰 ML102 的建築相繼完成,似乎遊盛行主要是租用大樓,部份或整個倉庫,由 Siemssen自用或分租為其他公司所用。1859年這年, ML102 易手,業戶組成隨之轉變。1860年,差餉收據已經整合得一張,收據編號 2771,基於之前推論假設,給 ML102 業戶收件人,應該就只剩下「遊盛行」一間。再細看,1859年 ML102 差餉合共收 $360,估值計價在這條街內 ( street block 皇中壹至拾壹號) 排行第二,於 ML104 之下。到 1860年,各物業估值普遍上升,ML104 除外,當中 ML102 計有 $540,這條街內超前排第一。ML104 下跌,相信同 1860年間 Wardley & Co 結業,合夥人另創公司並遷出有關,見前文。關於業權、業戶變化,有心人若翻查 1856至68年間地租差餉大薄,或可抽出更多端倪。


👉 如此推論,Beato 60年拍攝全景時,ML102 上已經有「遊盛行」 Lyall Still 。這一年,1860年,George Lyall 返英定居。之後,遊盛行在 62、63年間,再加多一位合夥人 George Francis Maclean (1833-1885)。G. F. Maclean 在 55年已經於公司任職 mercantile assistant,其父 Alexander Campbell MacLean,是「渣甸」前合夥人,58年退休。


👉 大約 1861年,#其昌洋行 Russell & Co. 合夥人 Warren Delano, Jr. 抵港,之後寫字樓由堅道遷入大道中柒號,與「遊盛行」共用大樓。ML102 在過去以至日後,經常會分租單位。關於 Delano 推論見前文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56505989817875&set=a.500800392055107


👉 1864年7月,一眾港商,集資籌建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招股章程當中,臨時委員會成員,有「遊盛行」代表 George Francis Maclean。1865年,另一港商集資的企業「于仁船塢」亦開展, 遊盛行代表 George Francis Maclean 亦是 6 名委員之一。


👉 1866年,英倫銀行 Bank of Overend and Gurney 爆煲,到 67年,事件已經橫掃英資大行 Dent、 Lindsay 等,Lyall Still & Co. 受波及結業。67年5月23日,香港最高法院發出破產令(Order of adjudication in Bankruptcy)。


👉 1868年12月,渣甸放租 ML102,至 69年5月渣甸仍未租出。可以話,不遲於66年,「渣甸」Keswick 已經接手成為 ML102 業主。關於「渣甸」Keswick  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6560793812396&set=pb.100063754520143.-2207520000&type=3


Crumbtracker, FB 26/10/2024


延伸閱讀:-


填海之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94115149390294&set=a.500800392055107


Charles Wirgman (31/8/1832 London - 8/2/1891 Yokohama)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73787584756383&set=a.500800385388441


就海旁地段 101 號以及內陸地段 514 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71652354969905&set=a.500800392055107


就 #大草埔 內 #船政廳,見前文不贅。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59101499558324&set=a.500800392055107 


辨別初代「獲利樓」位置及周邊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77444341057374&set=a.500800385388441 


就海旁地段 104 號 Wardley & Co 歷史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6111144524027&set=pb.100063754520143.-2207520000&type=3


就海旁地段 104 號 有利銀行 定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56505989817875&set=a.500800392055107


巴路士大宅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photos/pb.100063754520143.-2207520000/2290370224527644/?type=3


Landing of the Duke of Edinburgh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51100501787947&set=a.1807054959525842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