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洋雨樋
Eaves Gutter & Downspout in Japan
一間屋,回到基本,就係天、地、牆。追求安樂,以前啲人好興話:「有瓦遮頭」,反映緊上蓋代表咗房屋,喺人心目中地位。
一個地方房屋形態,受制於當時,有乜嘢係隨手可得、可負擔嘅材料。屋頂瓦片作為一種建築物料,相對乾草、木片等,對古代日本社會,都係較昂貴,多見於寺廟、富貴人家。尋常百姓家,到江戶時代城市內,因為預防火災,才較廣泛應用於民房。
建築固然係一筆成本,日後要去維持一間屋,仲住得人,又係另一仲生活使費。濕水,從來係房屋損耗一大主因,木結構要襟用,早於設計建造時,就要預防日後水份同濕氣積聚,保持空氣通爽,避免長期噏著構件。
瓦片,相對其他天面物料,多好多好處。物料本身不透水,造型簡單,倒模一式一樣,只要工匠將屋頂骨架砌好,一般人受過簡單訓練,就可以舖排瓦頂。屋頂坡度,由陡峭走向平緩,雨水經瓦坑迅速排走,無停留機會,令屋頂發揮防水功能。
不過,即使雨水有效排出屋頂,保養嘅故事仍然未完結。
西方建築,檐頭(簷頭 eaves)往往貼近外牆,雨水容易流落牆身,牆壁受潮,長遠做成另一問題,西方漸以水槽去處理該問題。不過,傳統日本,濕牆問題並非咁迫切,因為日式屋頂支撐構造不同。斗拱呢種做法,係容許業主,可考慮駁長作為屋頂骨幹嘅 椽 ( rafter;桷、榱 [註一];日文「垂木」),向外伸延。屋檐飛出外邊,外牆相應褪後咗(set back),沾濕外牆機會減少,甚至容許日本窗戶,糊上半透光和紙,提高室內採光。檐椽 底下呢個間距縱深(奥行き),往往會舖個廊台 (porch) 甚至迴廊 ( 檐廊 veranda 「回縁」 ),內與外之間,做就一份「曖昧」空間,睇日劇,綾瀨遙望後園乘涼嘅地方,日本人稱之為 縁側 (engawa えんがわ),「縁」與「側」,字面都有房屋邊緣、側面意思,就係右邊照片中,「檐椽」底下屋側跟嘅木台。
仲未完。滂沱大雨,雨水由瓦頂傾盆而出,揼落屋四周地面,冲刷屋前後泥土,久而久之,滲番入自己地基,可令地台受潮、木柱基座或地基腐爛、嚴重者泥土流失物業沉降。於是有升高地台、用碎石沿邊砌「雨落」等不同做法,去應對問題。當中,又有人用竹枝,破開一半做接水槽,都會係一個選項。
日本進入明治,時代挑戰,社會急速變化,商業城市發展,更多房屋興建,空間壓縮,房屋之間毗鄰緊接,一間屋天面所收雨水外溢,變成對鄰舍物業或街道上其他人滋擾(nuisance)。另外,西洋建造,包括斜撐屋頂 桁架 ( Truss),以至磚石結構建築,引入日本,與和風合流,之前種種落雨後續問題就放大。
於是乎,西式錫片或波紋鐵片所製成接水槽 ( Gutter , eavestrough 日文 軒樋 ),以及落水管(downspout , downpipe 日文 竪樋 ),日文通稱「樋」,成為有用方法,並隨技術發展,逐漸普及應用,去到今日,必然嘅配件。「樋」做法,係將接水槽釘喺「椽」盡頭,沿屋檐頭,接收瓦片流水,再引落到地面特定地方,排出到市政公共水渠口。
要強調,並非話日本以前無「樋」,現存最古雨樋,見於東大寺法華堂(三月堂),而江戶時代,城市內房屋,亦都有用竹樋,不過早期照片,因為種種原因,並冇今時今日咁常見,亦放棄以竹、木原材料製造。將「樋」視為一種標準、必備屋宇裝置配件 (standard provision),應該係較近代嘅事。雨水管成為普遍現象,甚至今日二条城復修臻工,二の丸御殿都會加上「樋」,去適應今日時代建築標準(圖右下)。
[註一]: 桷
《木部》榱:「秦名為屋椽,周謂之榱,齊魯謂之桷。从木衰聲。」《說文》
「桷,榱也,椽方曰桷。」《說文》
Crumbtracker, FB 18/10/2024
延伸閱讀:-
落雨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videos/1071547571293293
Roof Tiles (2 of 2) |
Roman & Southern Chinese Patterns
南歐、香港瓦面屋頂排列樣式對比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photos/pb.100063754520143.-2207520000/2863660823865245/?type=3
Rooftop (1 of 2) | 嶺南瓦面屋頂
Hut roof and timber, Chokequan Creek, Foochow, 1880s-1890s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photos/pb.100063754520143.-2207520000/2189797354584932/?type=3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