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 >
Queen's Road, Victoria West, 1878
--------
This is your last chance. After this,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 You take the red pill -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
沿着皇后大道中向西行,越過砵典乍街,經過今日萬宜大廈、麗晶、100QRC。遇上一道門,打開,攬入去。另一邊,係 1878年裙帶路。
自 1840年代,大道中已經係香港最主要幹道,沿大馬路價值最高,所以兩邊,都係密密麻麻房屋。港府以皇后大道為界,將土地分成「海旁」(Marine Lot) 以及「內陸」(Inland Lot) 兩大類別。
左邊山腳為內陸地段,內陸按地形劃成一井一井。眼前左手邊,視界外係閣麟街,之後吉士笠街、嘉咸街、卑利街、鴨巴甸街,通通都係上山嘅路。
右邊海皮為海傍地段,跟內陸唔同,沿海一塊一塊並列。砵典乍街之後公共街道,係由私家巷發展出嚟,大馬路進入呢類街道,首先要穿過排屋或者之間窄巷。呢類街道短而窄,盡頭就係海皮。功能上,佢哋作為街市檔口或地舖購物通道,多過點對點間交通通道。眼前所見,首先係中環街市入口(巷中、巷西),越過「時和」裁縫店,就係英國郵船航運專利「鐵行」,來往英、印、遠東之間乘客,都經此碼頭上岸出入。「鐵行」明顯有經營租務,所屬舖頭,trade mix 集中洋貨店,另有鐘錶修理。之後,有興隆街( Endicott Street ML53)、永安街 / 機利文街( Wing On Street ML54)、機利文新街( Gilman's Bazaar ML55),明顯就邋雜好多。
大道中兩邊排屋,兩條裙帶,引導大家視線,最終去到一點 vanishing point,就係 "Crossroads"。大馬路、威靈頓街與及文咸街交匯處,一直由5號差館看守著。
1878年,點解?因為要等到「公泰和」,由舊底門牌捌拾玖號,搬到捌拾伍號 (ML18 or ML53),其招牌,先至得遮住捌拾柒號嘅「合昌押」。
同年12月,冇幾耐之後,中環大火,先由興隆街一間商舖開始。興隆街陷入火海,不過接鄰「鐵行」幸免於難,大火隨風向南飛撲,吹過大馬路,焫着「士得豪爹厘」(Stag Hotel 鹿角酒店) 以東嘅木構建築,火勢一路向山上燒,眼前所見,士他花利街左手邊一列房屋,將會化作灰燼。
有冇諗過,大火之後,重建並非必然。呢度可以係一片爛地,一直荒廢。其實,全世界好多城鎮,唔少係後者。不過,香港從來都係有商業價值嘅地方,好快,浴火重生。所有業主,都喺原有嘅地方重建。
如果放個鏡頭,用快鏡去睇,一棟棟兩層高樓宇燒毁,夷為平地,然之後樓宇原位,又會生長出三、四層高嘅磚構樓宇。而每個新建地盆,長闊面積一模一樣,precisely 不多亦不少。點解會咁?因為大火燒毁嘅,只係放係地契上嘅物件,並無燒毁契約社會。當土地用盡到每一寸,任何人稍有逾越多一寸,都因損害到他人利益而受阻,於是建築物不會出界。一切現象,之所以咁,因為本地有:
☑️ 可執行嘅土地測量
☑️ 清晰完整而持續受保障嘅私有產權
☑️ 土地有價有市並按年上升
☑️ 人口高度集中於CBD
☑️ 契約年期長足
門牌號碼會改變,樓宇風格會改變,地段會切割會組合,商業會變化,工程技術會進步,人口結構會變。但係種種改變,香港會跟隨一個原則,就係業權,而業權歴史,透過註冊登記制度,保存下來。過往香港雖然經歷太平洋戰爭,記錄有所散失,但田土廳仍然有最齊整嘅紀錄。我哋根據地契編號,就可以追溯每個物業、地段故事。天地都在變動,只要掌握地皮業權交易紀錄,只要地契年期夠長,靠著追溯地段,就能夠辨認出,不同年代每一幅地段、每一幢樓宇,它今日所在地位置,並睇透每一個物業前世今生。
所謂年期夠長,眼前維城除咗街市,年期一般 999年,至今最多只不過 182 個年頭,預期契約至少維繫到 2047。
土地資料點樣嚟?私人收藏,各地公私營資料館博物館等等,以文件、年鑑、報章等等形態保存著。不過相比下,田土廳記錄完整得多。值得慶幸,土地註冊記錄,一早已經電子化,並開放予公眾,可付費網上或上門查冊。雖然當中資料會有錯漏決失,但已經好難得。
想像一下,如果將呢批註冊記錄,全面免費開放,供公眾有系統研究,跟其他文件對比,將會發掘更多文本所無資料。揭開一張地圖,逐幅地去查冊,併構出來資料,會係一幅未見過嘅香港歷史地圖。
土地記錄,係香港史一大寶庫,係一份珍貴嘅公共財產。之不過,現時正審議一條新條例草案,去限制公眾人士,去地政署查閱土地業權資料。當條例通過之後,公眾再冇辦法透過查冊,獲得過往能夠得到嘅歷史資料。大門將會關閉。
©️ Crumbtracker, FB 2/8/2025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