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列車 | Phantom Ride
#Meaning_of_Travel #Theater
The Scenic Railway, and
The Hong Kong Theatre, Theatre Lane, Hong Kong, 1912-1922.
"... 景雖虛幻,人目成真... "
(幻遊火車 1912)
戰前港人集體回憶。見1930年,黃佩佳憶述新奇的映畫戲院「幻遊火車」(Scenic Railway, 1/5-19/11/1912)。經營年份是1912年,當年黃6歲。地點皇后大道中,舊高等法院側,今日戲院里所在:
"大約很多人都不會忘記了本港的幻遊火車呢。這就是十數年前香港影戲院(即今之皇后戲院址)的「幻遊火車」了。當時這所戲院,建築的形式,和當日別的:淹派(在今之滅火局)、域多利(在今之大偉行)、東園(即今之香港大戲院)、比照(今已改建)等戲院,格外不同。其建法倣火車形式(指院之內部而言),地下置有機器,上蓋以樓版;座位就分列兩行,像九廣車二等位一般。開影時,機聲輒輒,全院震動。畫片也取火車開行時攝製的,故影出來,若名山巨川、鐵橋大河,都迎面而來,遇了越隧道時,全院皆暗,機器仍不絕地震動;到站了,又有鳴氣笛或響鐘,解畫員也從中喊道:「到某地了,那個想下車呀!開行了,坐穩些呀!」穿插那些車廂人語,更覺有趣。它開影的時間,也分頭、尾二場,一別院,那時券價甚廉,真真便宜了觀眾。" (《香港本地風光》商務印書館)
「幻遊火車」於1912年5月1日開業。 源自 George C. Hale (1849-1923) 1903年的註冊專利。當是時,電影 Moving Pictures 初創,電影人不斷實驗,探索技巧,追求觀眾實感,1890年代就有 Phantom Ride 火車系列電影,表表者有攝影師 Gottfried Wilhelm "Billy" Bitzer (1872 – 1944) ,他想到將鏡頭擺放在火車頭,將電影注入動感,給觀眾新視野。Hale 將 Phantom Ride 加上機械裝置等配套,重新包裝,讓觀眾體驗乘坐火車環遊世界。03年聖路易斯世博首度公開,之後,他的 Hale's Tours of the World,在北美開達500多間。06年,Wade C. Gifford 到世界各地開設 Hale's Tours,墨西哥、英倫、歐陸,當中亦有香港。
香港站起初於香港大學市場 (Hongkong University Bazaar) 試演,全套「幻遊火車」設施再以拍賣方式推售,新投資者租舊田土廳屋宇用作經營場地。戲院場內有冷氣供應 (iced air provided),電影每半個鐘一場,每位五毫,時間一般二至九,另有特別場次,最夜一場可以晚上十時半。「幻遊火車」雖然吸引,但經營只得半年多,至同年11月19日結束,據《香港掌故》解釋:
"不是收入不佳,有人說因汽笛聲和摩托發動機聲,聲浪影響鄰居太甚,當局為着地方安靜,諭令遷出,而主事者無從再找地方,所以自行停辦了。"
香港映畫戲院 (Hong Kong Theatre, 1908-1922),起初設於今日中環恒生銀行總行位置。「幻遊火車」結業之後,正式搬到皇后大道中上址。該洋房自1850年代,人稱 the Crosby's Store,是一座倉庫兼寫字樓石構建築。大約1880、90年代,用作田土廳辦事處。到12年田土廳遷出,港府將空置物業出租,最終成為香港影畫戲院。
1916年,香港影畫戲院轉換東主。曾修建全院,加開窗並增風扇,並於9月1日重開。
經營公眾娛樂場所,除上述受所位處社區環境限制,亦要顧及場所防火安全,全院滿座仍收觀眾,阻塞通道,港府會規管。香港影畫戲院屢遭檢控,其中有一報導,指1918年3月31日,晚上8時20分:
"當開演影畫之時,任令有弍人之多,企在路口於防範之點有碍。 ... 裁判司曰:戲院主對於公眾之防範,似宜認真注意,任令觀劇者企在路口殊屬危險不? 觀諸「馬棚」慘劇乎然,遠則證諸「馬棚」,近則參諸「比照」。因「比照」前數日亦於火警,倘此次又遇不測,將如之何?該院主不慎防之於先,於公眾極端有碍,今姑從輕罰銀十元 ..."。(香港華字日報)。
所謂「路口」,可以用今日建築物消防通道概念理解。當時夜間尾場收費,特、頭、弍等分別約為壹元、五毫、三毫,企出路口者,假設每人收三毫,十元罰款,相等於收卅肆名額外觀眾。而雲咸街「比照映畫戲院」(Bijou-Coronet Theatre 1/11/1910 - 1/8/1925) 失火,見華字日報1918年4月2日報道。似乎相關執法頗嚴格,18年8月3日,當局再控告域多利、香港、奄派亞戲院。
到1920年代初,鑒於中環填海完成,港府重新發展沿大馬路多幅官地。1921年拍賣影畫戲院兩側官地,有舊郵政總局、舊高等法院、31號屋宇(威建大藥房)地皮。22年中(4月或以後),香港影畫戲院停業並拆卸,而兩旁地盤亦分別建造華人行 (China Building) 及皇后戲院 (Queen's Theatre),但香港影畫這幅土地,連德輔道中地上通行權 (right of way) 並無拍賣,改為公共街道戲院里(Theatre Lane)。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Kinetic Experience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Motion, 1910s
3分鐘情節,呈現大家眼前的場景,廿世紀初歐美遊樂場一個常見節目。一個結合人力、電動機械的模擬真實,模擬玩家乘搭先進火車,環遊世界。這裝置用上大型風景油畫,但當年亦有運用叫電影的新技術 ,投放風景影像。這是無聲、黑白、機械的年代,當搭上人力、演員、想像力,成為當代虛擬真實 (Virtual Reality)。
Moving Pictures / Movie 電影,這新奇玩意,19世紀末出現,在環球消費市場利潤鼓勵之下,吸引歐美來自不同行業的人,為繼續招來貪新忘舊的觀眾,不斷探索不同的可能,其中一種新奇又好玩的做法,就是營造實景氣氛。
[Note]
電影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Dir: Max Ophüls, 1948),由 Stefan Zweig (1881-1942) 同名小說改編,Zweig 是著名奧地利和平主義者,左傾大愛國際大同,當納粹風行,他出走西歐,最後無奈失望,在旅居南美時自殺身亡。見傳記「放逐」。
圖、文:
Crumbtracker, [迷幻列車] Phantom Ride (1/2) :- FB 14/9/2017
Crumbtracker, [迷幻列車] Phantom Ride (2/2) :- FB 17/9/2017
Reference:-
Mark Cousins: The Film Story (2004)
HK Daily Press
香港華字日報
黃佩佳:香港本地風光
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
鄭寶鴻:百年香港華人娛樂
相關連結:-
The Stuff Dreams Are Made of | Phantom Ride
http://secretcinema1-accidentalbeauty.blogspot.hk/…/phantom…
Phantom Ride & Early Train Films
https://mubi.com/lists/phantom-ride-early-train-films
Wiki Phantom Ride
https://de.m.wikipedia.org/wiki/Phantom_Ride
延伸閱讀:-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Kinetic Experience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Motion, 1910s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videos/2014918825406120/
《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 》at Hongkong 24th April 1897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posts/1903630846534919
《皇后戲院開張 1924》
https://www.facebook.com/crumbtracker/posts/2012675032297166: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